我國近日宣布將在全國范圍推廣新能源汽車專用號牌。而此前歐盟多國相繼傳出“將陸續終止汽油和柴油車輛銷售”、全面對燃油車說“不”的消息。盡管很多人對于如此短時間內的“倒計時”是否可行表示懷疑,但新能源車已是大勢所趨,各路巨頭爭相卡位,本土車企又能否看到“彎道超車”的希望呢?
新能源車“上位”已是大勢所趨主流車企早有所準備
不用等到2040年,汽車巨頭們早已聞風而動。無論如何,新能源車“上位”已經是大勢所趨。為求未來生存發展,目前幾乎所有主流車企都推出不同模式的新能源車,成功完成卡位。去年10月的巴黎車展上,大眾、奔馳、通用、日產-雷諾等公司紛紛發布了未來的電動汽車計劃,其中大眾和奔馳計劃為電動汽車研發新的技術平臺,計劃2025年之前衍生出數十款車型。電動車結構簡單、車型多變的優勢盡顯,如果是汽油車,過去需要5年時間才能推出一款全新車型,如今電動車一下就是5到10款。
通用汽車中國公司總裁錢惠康在今年上海車展上表示,通用汽車未來兩年將在中國投產一款純電動車型。他還透露,預計到2020年,通用中國旗下凱迪拉克、別克和雪佛蘭三大品牌的新能源汽車年銷量總計或達15萬輛,而到2025年這一數字或達50萬輛。
福特汽車也宣布其中國電氣化戰略,確定將在中國推出兩款全新電動汽車,并在2025年前推出更多新電動汽車。該公司表示,將在2025年以前為中國消費者提供全面的電氣化解決方案——包括混合動力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等不同形式的新能源車型。屆時,70%的福特品牌在華銷售車型將提供電動車版本。
善于跟風的沃爾沃也高調宣布,在2019年之后將不再生產燃油汽車。不過目前來看,這一愿景水分不小。很簡單,如果想要在中國市場活下去,就不可能只生產電動車。所以,沃爾沃稍后進行了說明,表示它實際上說的是“所有新上市車型均將配備電動機”,這一表述被解讀為“沃爾沃汽車將終結純內燃機時代”——當沃爾沃所有車系都全部配備上不同等級和功用的電動機時,就是終結內燃機的倒計時開始,而并非立即取消內燃機的使用。說白了,就是車廠會逐步減少內燃機氣缸數、減小排氣量、較少內燃機在車系中的配比,直到最后讓內燃機淡出車系。
不僅僅是整車廠商,汽車零部件企業也早已未雨綢繆。
舉例來說,燃油汽車的發動機驅動了一大堆周邊部件,比如散熱水泵、空調壓縮機、廢熱暖風、發電機、方向盤助力、剎車真空系統等,換到電動車上,散熱系統、發電機、方向盤助力、冷暖空調等直接用電池驅動。圍繞這些系統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他們現在的業務,在未來電動車上都是不存在的。
全球變速箱巨頭之一的采埃孚已經在醞釀改革,把新業務方向轉向了自動駕駛。6月底,采埃孚和汽車燈具巨頭海拉進行戰略合作,宣布將共同研發自動駕駛技術和零配件,比如立體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此前,采埃孚已經和芯片設計巨頭英偉達達成合作,合作方向同樣是自動駕駛。
自主品牌想“彎道超車”中國新能源車也在行動
日前,工信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積分并行管理辦法將于近期正式發布。從6月公布的《雙積分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積分政策將于2018年實施,2018至2020年三個年度的新能源汽車積分比例要求分別是8%、10%和12%,所有車企(包括合資車企)全部按照新能源汽車生產排量比例算積分。如果積分不達標又未抵償負積分,車企將面臨被暫停申報汽車目錄、停止部分傳統汽車車型生產或進口的處罰。企業生產新能源車占比成為一條明確的紅線,新產業政策倒逼機制已經形成。
業內人士指出,該政策的制定初衷,便是保證中國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可達200萬輛。隨著雙積分制的確定,意味著汽車企業必須能夠生產銷售足夠量的新能源汽車,否則只能購買其他企業的新能源汽車以保證積分,或削減自身傳統燃油汽車產量。
目前,國家對于新能源汽車的鼓勵政策是“政府獎勵制”,即車企每生產一輛新能源汽車,國家及地方政府給予財政或牌照等補貼措施。自2013年這樣的大規模補貼起步后,國內市場上新能源汽車在數量上得到了飛速的增長,已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第一大國。然而,進入到2016年后,國家開始釋放補貼逐步退坡的信號,并確定在2020年后將不再進行財政上的補貼。為什么?主要有兩點原因:一是補貼造成的副作用已經越發明顯,二是真的補不起了。但是,誰都知道,如今的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水平與市場基礎上,根本還不足以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與傳統汽車抗衡。因此,國家有強烈的意愿希望有一個能夠在補貼撤去后接棒的政策,于是,就有了如今熱議的新能源汽車積分制。
受益于相關政策的不斷落實和新能源產品技術性能的不斷成熟,2016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整體穩步上升,連續兩年成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力指數綜合排名居第四位,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逐漸縮小。
去年,我國發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本項技術路線圖描繪了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未來15年發展藍圖。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的未來發展總體目標之一是,新能源汽車逐漸成為主流產品,汽車產業初步實現電動化轉型?傮w框架是“1+7”,即一個總報告加7個分報告,分別是節能汽車、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智能網聯汽車和汽車制造、動力電池、輕量化的技術路線圖。
然而,新能源車發展注定不會一帆風順。未來如何更加快速高效地生產大眾化的新能源汽車、取得更高的銷量;同時扭虧為盈,是車廠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至于充電樁,新能源汽車充電機,充電電源等配套設施的普及,則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